端午节的来历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来历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1、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1)纪念屈原 ,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 , 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 , 字原 , 又自云名正则 , 号灵均 , 汉族 ,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 却屡遭排挤 , 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 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
2、习俗:
(1)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
(2)挂草药 , 挂艾草、菖蒲、榕枝 。
(3)佩饰 。豆娘 ,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艾虎 ,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 , 也作装饰品 。画额 ,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 , 云可驱避毒虫 。长命缕 ,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戴香包 。
(4)划龙舟 。龙舟竞渡 。
(5)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 , 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悬挂钟馗画 , 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
(6)斗草 。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 。
(7)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
【端午节的来历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8)吃粽子 。
(9)饮雄黄酒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 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 , 用雄黄泡酒 , 可以祛毒解痒 。
(10)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
3、龙抬头的来历:
(1)二月二龙抬头 , 俗称青龙节 , 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 , 名曰“龙头节” 。在北方 ,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 , 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 , 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 , 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中国民间认为 , 龙是吉祥之物 , 主管云雨 , 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 , 农历二月初 , 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 , 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这是自然规律 , 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而且 ,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 不仅是祥瑞之物 , 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因此 , 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
4、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1)习俗一:二月二龙抬头理发 , 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 , 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这一天理发 , 叫“剃龙头”或“剃喜头” 。长辈们希望借龙抬头这一吉时 , 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 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 , 辞旧迎新 , 希望带来好运 。另外 , 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 , 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 , 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 , 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 。而且不理发 , 头太重了抬不起来 , 不能“龙抬头”了 , 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 , 这一说实为讹传 , 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谐音 , 表示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2)习俗二:“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 , 吃了“顶门棍” , 把门顶住 , 邪祟不入 , 一年太平 。有人说 , 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 , 吃一顿“鼓撅”顶灵性 , 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
(3)搅团:说是给龙糊鳞整甲 , 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
(4)“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 , 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 , 才能端上餐桌 。
(5)为了纳吉 , 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 , 面条不叫“面条” , 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 , 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