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

文章插图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湖北省 。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是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简称,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区,保护区南面紧接长江,北面和东面为长江故道环绕,西面是防洪民堤,堤内为农业区,是典型的江河泛滥湿地 。
天鹅洲故道形成的过程
天鹅洲故道形成过程如下:

天鹅洲故道原是长江通道,其地理、水文条件极适合白暨豚和江豚栖息繁衍 。经考察论证,天鹅洲故道目前是白鱀豚和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唯一理想场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 。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保护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江豚试养,现有保存生活着20多头江豚,而且每年都有2-4头小江豚在故道出生 。一个维持自我生存和繁衍的群体已初步形成 。据国内外专家认证:这是目前世界上鲸豚类动物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 。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

文章插图

天鹅洲

天鹅洲位于湖北省石首市长江北部,江汉平原南缘,与石首城区隔江相望,距荆州市约60公里,东距汉宜高速公路潜江后湖80余公里,距京广铁路岳阳站85公里,距长沙、武汉约230公里 。

天鹅洲开发区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鹰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鹅洲成立于1999年3月,同年5月被湖北省体改委批复为省管开发区,12月被荆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为副县级单位 。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面积2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鳍豚及其生态环境 。长江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长江自然裁弯而成,总面积约3000公顷,河道全长20.9km,平均宽1.2km,平均水深4.5m,蓄水量1.2-1.5亿立方米 。天鹅洲故道水域宽广,水质优良,饵料生物十分丰富,且无污染源,目前已记录到鱼类77种、鸟类102种、植物238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2种,生物资源丰富 。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

文章插图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横市镇
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邮政编码========434402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13'-112°48',北纬29°30'-29°37' 。天鹅洲为长江的一处故道,地处石首市下游约20公里的长江北岸,故道全长20.9公里,水面面积18~20平方公里,汛期与长江相通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汉平原南缘,由于地势低平,水流的摆动和冲刷,长江在荆江河道形成“九曲回肠”的独特景观,后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留下了众多的故道(牛轭湖) 。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自然截弯取直而成 。故道呈新月形,环绕天鹅岛,天鹅岛呈椭圆形,东南侧在枯水期与小河镇相连,呈半岛型;汛期则完全被故道包围 。
天鹅洲湿地以故道水面为最低,山故道浅滩逐渐向江岸增高 。平均海拔一般35米左右,最高点为38.44米,最低点32.91米,相对高差不大 。一年一度的江水泛滥,加上洞庭湖的顶托,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形成大片的芦苇沼泽湿地 。长江河道的多次摆动在这里形成了“九曲回肠”的故道,留下了珍贵的以大片芦苇沼泽为基础的湿地生态系统 。该保护区面积为二点三万亩,据专家调查,区内有一百多种植物可作为麋鹿的食物,这些植物每年的生物量达六千多吨,足够一千头麋鹿采食 。而保护区周边还有约四十多万亩的沼泽湿地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保护区内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06千卡/平方厘米,能充分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 。全年日照总时数1844小时左石,夏季初秋日照多,月平均日照时数达215小时的有7个月(4-10月),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 。最多“月日照”出现在7月,为318.8小时,最少“月日照”出现在12月,为25.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2% 。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6.5℃左右,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6℃左右;最冷月l月份平均气温3.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4.9℃,0℃以上活动积温达6000℃ 。每年的无霜期长达261天,超过石首市258天的平均数 。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和影响,多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洋热低压影响和控制,多偏南风,天气炎热;春季、初夏、晚秋,南北冷热空气经常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汇合交锋,造成较多降水,常出现春雨、梅雨和秋雨 。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年降水量达1200毫米以上,其中6月最多,达191毫米左右,1月最少,只有30毫米左右 。年平均绝对湿度大17.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左右 。历年3-8月均雨量都大于100毫米,4-10月的总雨量高达859.7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4.5% 。
该保护区所在的石首市的灾害天气有:阵阴雨、寒潮、低温、大风、降雪、积雪、雹、雷、雾、霜、霜冻等13种,其中值得引起保护区足够重视的主要有旱、涝、风、冻等4种 。浮游植物
199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根据天鹅洲的马蹄形,以洲为轴,设立了五个采样点,经5月、8月、11月三次对保护区水域内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从采集中的水样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06种,检出种类以8月份最多,达84种 。各月份的优势门类:5月份为绿藻门、硅藻门;8月份为绿藻门、蓝藻门;11月份为硅藻门 。从镜检结果看,绿藻门、蓝藻门种类的比例最高,甲藻门种类的比例最低,若把各门的藻类从少到多排列,其顺序为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裸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 。其中甲藻门检出3种,占2.8%;金藻门检出5种,占4.7%;黄藻门检出7种,占6.6%;裸藻门检出11种,占10.4%;硅藻门检出17种,占16.1%;蓝藻门检出31种,占29.2%;绿藻门检出32种,占30.2% 。
湿地维管束植物
1997~1998年对长江故道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水生和湿生植物资源和植被概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主要为水域及岸边季节性淹水湿地 。采集植物标本经分类鉴定,并参考有关文献材料,整理出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 。计有高等植物30科,59属69种,其中苔藓植物1科,1属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 。被子植物28科,57属67种 。
根据各科所含的种数统计:种子植物含1种的科有13个,占所有种子植物科的46%,含2-4种的科有11种,占所有种子植物科的29.3%,含5种以上的科有4个,占总数的14.3% 。最大的科为菊科,含有8种,其次有禾本科,含有7种,其占全部种数的21.7% 。从属的统计看:含有1种的属有53个,占全部属的91.2%,毛莨属含有种数最多:4种,其次为眼子菜属含有3种,它们分别为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优势种属,其种数占总数11.95% 。
(1)水杉林人工栽培林,有于固堤,主要分布于天鹅村段堤边,面积水大,呈条分布,喜湿润生境,与池杉林相互交错 。
(2)意杨林人工栽培林,在保护区内为主要的护堤林,在上口至中中段的右岸(保护区管理) 。
(3)旱柳林人工栽培林,栽种于近水缘处,带状连续分布于目上河口村段堤坝,长度曾达4km,极耐水淹 。(4)池杉林人工栽培林,条状间断分布于两岸近水缘处,与水杉林镶嵌分布,面积较小,亦耐水淹 。
沉水植物
(1)竹叶眼子菜群落为本区水生植被绝对优势种,带状连续分布于河订离岸线约5-10m处,带宽5-10m不等 。并在上口岸河口村浅滩处大面积分布,枯水期覆盖整个水面 。群落组成较单一,有穗花狐藻、黑藻间杂其间 。竹叶眼子菜难成本区的绝对优势种与天鹅洲长江故道水质清澈,营养贫乏,基底较硬有关 。(2)穗花狐尾藻群落带关分布于竹叶眼子菜带之处,带宽可达15-20m,植物扎根较深,约3-4m,但主要占领上半层水体,层水体由苦草和金鱼藻占领 。(3)黑藻+菹草群落带状分布于竹叶眼子菜内侧,水深较浅,约1-2m经常有许多水绵呈烟雾状分布于群落中,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水体中一大害,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 。(4)针蔺群落广泛分布于上口河口村段浅滩片,水深约1m,枯水期挺出水面,伴生种有小灯心草和水田碎米荠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各种陆生、水生及水陆两栖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 。据统计,该区共有231种陆生脊椎动物 。其中观察到的鸟类有14目33科201种,兽类6目8科13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6科12种;鱼类7目11科50种;底栖动物26种;浮游动物54种 。
天鹅洲故道内饵料丰富,水文条件优越、水质接近长江水质而基本上未受污染 。由于故道曾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鳍豚的分布区,故保护区可成为在半自然状态下保护和恢复白鳍豚种群的重要基地 。保护区正在开展白鳍豚的迁地保护工作,并已成功地从长江中捕获一只白鳍豚放养在天鹅洲故道之中 。但是在之后一次洪水中触网死亡 。
199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共检出浮游动物54种,其中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22种,轮虫18种,桡足类5种,枝角类9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0%、33.3%、9.3%、16.7% 。原生动物以沙壳虫属为主,轮虫以多肢轮虫、臂尾轮虫较多,枝角类以秀体蚤较多,桡足类剑水蚤、猛水蚤、膘水蚤均有 。
底栖动物经三次采集,共采集到底栖生物26种,其中寡毛类8种,水生昆虫4种,软体动物12种,其他动物1种 。
鱼类1997年经调查统计,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月的渔获量为87.4kg,分属7目11科50种,其中鲤科鱼类占30种,其中鳅科3种,攀鲈科4种,银鱼科、鮠科、鳢科各占2种,鲱科、鲶科、科、合鳃科各占1种 。
两栖类天鹅洲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共有1目、3科5种 。在保护区内发现的5种两栖动物可以划分:二个生态类群,其中金线蛙和黑斑蛙以及泽陆蛙属于静水栖息型,其中后两种的数量很多,在保护区内长满蒿草的浅水地带(非故道)中,不断地可以听到它们的鸣声和岸上跳下水的声音;第二种生态类群是属于陆栖型的中华大瞻蜍、泽陆蛙和饰纹姬蛙 。在该保护区内地势稍高而长满芦苇的地带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泽陆蛙,在长满蒿草的浅水地带的陆上及居民点周围,几乎走几步就会发现一只瞻蜍,其密度很高 。
爬行类天鹅湿故道湿地保护区的爬行动物有3目、6科、12种 。3目分别为:龟鳖目、蜥蜴目、蛇目;6科别为:龟鳖目的淡水龟科(乌龟)和鳖科(鳖)、蜥蜴目的石龙子科(蝘蜓)和壁虎科(多疣壁虎)、蛇目的游蛇科(赤练蛇、王锦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滑鼠蛇、乌梢蛇)和蝰科(蝮蛇) 。
兽类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有兽类6目8科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和麋鹿,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 。
鸟类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4目33科201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 。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哪个省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